也來談台灣科技媒體的問題和解決之道

施典志 Tenz Shih
5 min readOct 22, 2017

年輕有理想的 Punnode 總編鄭國威寫了篇《[倡議]台灣科技媒體必須停止轉載36kr、PingWest、虎嗅、ifanr… 》,算是把最近以來一些我的擔心具體寫出來了。我自己也是從科技媒體退役的老兵(Download! 網路學習誌、PC home 雜誌、T客邦),有些想法跟著拋磚引玉一番。

科技媒體有些可能是為了讓內容更多元化,有些可能是需要低成本的優質內容來源,因而紛紛走上轉載中國科技媒體這條路;這其實是結果而不是原因。至於哪些事導致了這個結果,我試著分析如下,也讓各位從中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

我主要從編輯和作者在進入網路媒體時代前後的工作差異入手,現在的科技媒體和過去比起來,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差異在於下面這一點:

進入網路時代後稿量需求大增,焦點分散,不利專業養成

在我進入科技媒體時,科技媒體本身還沒有進入網路時代,主要的產出形式是書和雜誌。相對於網路來說,書和雜誌是相當聚焦的形式,一本書只有一個大主題,一期雜誌只有兩三個大主題,再加上出刊期比較長,編輯和作者可以花很多時間發展架構、搜集資料並進行採訪與寫作,並且逐步建立業界的關係,發展自己的觀點。

這樣的訓練過程對於新進的編輯和作者來說,是很寶貴的。

但網路媒體化後,一方面每個月要發稿的字數比雜誌多了很多(一本160頁的月刊雜誌約八萬字,網路媒體稿量以一篇八百字,一天發六篇稿來看,一個月的字數至少要十四萬四千字,整整多了80%);另一方面網路媒體也無法像雜誌或書一樣花比較多的時間把稿子慢慢生出來。在寫網路稿件時,每篇稿子只有幾個小時的生產時間,這當然會影響到稿件本身的深度與品質。

更糟的是網路媒體稿件方向高度分歧,焦點嚴重分散。在雜誌裡經常有大篇幅的封面故事、特別報導等焦點集中的稿件,可以讓編輯和作者在某個議題上深耕著墨,在過程中培養業界關係和觀點;然而台灣的科技網路媒體幾乎沒有這樣的規畫,文章幾乎都是跟著最新發生的事件或話題走,缺少自主規畫的大篇幅主題報導。

整體來看,這就像散彈槍一樣子彈到處亂飛。新進編輯和作者窮於應付龐雜且片刻不得喘息的稿件壓力,幾乎沒有機會訓練統整策畫題目的能力,也沒有時間可以思考特有觀點。

--

--

施典志 Tenz Shih

資深編輯、譯者、社群經營者、講師、自由部落客。曾任PC home雜誌副總編輯、T客邦創辦人、博客來總經理特助、Yahoo奇摩社群經理、Rocket.cafe火箭科技評論編輯總監、ETtoday 資深副總編輯、方格子平台營運總監,現為專業 L10N 編輯/譯者。各種合作請來信 tenz1225@gmail.com